Docker镜像
本文最后更新于112 天前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,如有错误请发送邮件到big_fw@foxmail.com

镜像

镜像管理

  • 容器创建时需要指定镜像,每个镜像都由唯一的标示 Image ID ,和容器的 Container ID 一样,默认 128 位,可以使用前 16 为缩略形式,也可以使用镜像名与版本号两部分组合唯一标示,如果省略版本号,默认使用最新版本标签 ( latest,latest并不一定是最新版本,是由开发者自定义某个版本为latest版本,默认拉取的就是这个版本 )

  • 镜像的分层:Docker 的镜像通过联合文件系统 ( union filesystem ) 将各层文件系统叠加在一起
    生产环境中大量的文件被重复使用,所以分层是十分好用的

引导过程中需要的两种文件系统

  • bootfs:用于系统引导的文件系统,包括 bootloader 和 kernel,容器启动完成后会被卸载以节省内存资源

  • roofs:位于 bootfs 之上,表现为 Docker 容器的根文件系统

传统模式中,系统启动时,内核挂载 rootfs 时会首先将其挂载为“只读”模式,完整性自检完成后将其挂载为读写模式

在生产环境中,有可能遇到命令输出结果花屏,那是文件系统损坏,不用担心,无论是ext4还是xfs都是日志文件系统,包括NTFS,会将当前的修改文件操作记录到文件系统的日志,所以才可以修复,fat16.32不行

Docker 中,rootfs 由内核挂载为“只读”模式,而后通过 UFS 技术挂载一个“可写” 层


可写层

假如每层都有/aaa文件,上层优先级大于下级,如果要是把aaa删了,就没有,不光可写层没了,下层也都没了,所以Docker是分层的,下层是只读层,不可写.

  • 在Docker中,镜像是由多个只读层叠加而成的。每一层都包含了一些文件系统的更改,这些更改是在构建镜像的过程中产生的。当你在一个容器中运行一个镜像时,Docker会在这些只读层之上添加一个可写的容器层,所有的更改都会在这个容器层中进行。

  • 如果你在容器层中删除了一个文件,比如 /aaa,那么这个文件在容器中的可写层确实会被删除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底层镜像层中的相同路径下的文件也被删除了。底层镜像层仍然是只读的,它们的文件不会因为容器层的操作而改变。

  • 所以,即使你在容器层中删除了 /aaa,底层镜像层中的 /aaa 文件依然存在。当你停止并删除容器后,再次从这个镜像启动一个新的容器时,你会发现 /aaa 文件又回来了,因为它存在于镜像的只读层中。

  • 然而,Docker使用了联合文件系统(UnionFS)技术,这是一种可以在多个目录树(即多个文件系统)上叠加内容的文件系统。在Docker中,这意味着当你在容器层中删除文件时,虽然底层镜像层中的文件实际上并没有被删除,但它们对容器的文件系统来说是不可见的。这种机制称为“写时复制”(Copy-on-Write),它通过隐藏底层的文件来模拟实际的删除效果。

总结一下:

  • 在容器层中删除文件只会影响容器层本身,不会影响底层的镜像层。
  • 底层镜像层中的文件在物理上并没有被删除,但它们在容器文件系统中变得不可见。
  • 当从同一镜像启动新容器时,之前删除的文件会再次出现,因为它们仍然存在于镜像的只读层中。

这种机制有助于节省存储空间,因为不需要为每个容器复制整个镜像,同时也保证了镜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。


镜像制作过程:

最基础的镜像就是在最干净的环境上搭建一个我们需要的的服务,然后把根 / 打包。
但是缺点很了然,太大了,有太多的目录是开启自动生成的,比如proc目录,还有一些var下的log等等
而且基础镜像越大,在这个基础上创建的镜像更大
基础镜像是官方基础的镜像,尽可能简洁,啥也没有,只有增加,如果还能减少,那他就不够基础

目前有两种制作方法

  • 通过 tar 打包构建基础镜像
  • 通过 mkimage-yum.sh 脚本构建基础镜像
    两种方法比较,tar更原始,简单粗暴,脚本更干净

通过 tar 打包构建基础镜像

  • 卸载不必要的软件包
CentOS 6.9系统(虚拟机-1):
    yum remove -y iwl* ql* xorg* ipw* *firmware* --exclude=kernel-firmware

    (iwl 开头的文件通常是与 Intel Wireless 网卡相关的固件文件。
    这些文件包含了网卡的硬件驱动程序和必要的配置信息,用于确保无线网卡能够正常工作。
    在 Linux 系统中,这些固件文件通常位于 /lib/firmware 目录下,并且在系统启动或网络管理器尝试连接到无线网络时被加载2。
    这条命令用来从系统中移除所有以 iwl 开头的软件包和所有 firmware 相关的软件包,同时排除 kernel-firmware 包,以防止其被意外移除)

CentOS 7.4.1708系统(虚拟机-2):
    yum remove -y iwl* *firmware* --exclude=kernel-firmware
  • 清除 yum 缓存
- CentOS 6.9系统(虚拟机-1):
    yum clean all
- CentOS 7.4.1708系统(虚拟机-2):
    yum clean all
    rm -rf /var/cache/yum
  • 打包文件系统
- CentOS 6.9系统(虚拟机-1):
    tar --numeric-owner --exclude=/proc --exclude=/sys --exclude=/mnt --exclude=/var/cache --exclude=/usr/share/{foomatic,backgrounds,perl5,fonts,cups,qt4,groff,kde4,icons,pixmaps,emacs,gnome-background-properties,sounds,gnome,games,desktop-directories} --exclude=/var/log -zcvf   /mnt/CentOS-6.9-BaseImage.tar.gz     /

- CentOS 7.4.1708系统(虚拟机-2):
    tar --numeric-owner --exclude=/proc --exclude=/sys --exclude=/mnt --exclude=/var/cache --exclude=/usr/share/{foomatic,backgrounds,perl5,fonts,cups,qt4,groff,kde4,icons,pixmaps,emacs,gnome-background-properties,sounds,gnome,games,desktop-directories} --exclude=/var/log -zcvf   /mnt/CentOS-7.4-BaseImage.tar.gz     /
  • 安装和启动 Docker
# 安装EPEL源和REMI源
rpm -Uvh https://dl.fedoraproject.org/pub/epel/7/x86_64/e/epel-release-7-10.noarch.rpm
rpm -Uvh https://rpms.remirepo.net/enterprise/remi-release-7.rpm
​
# 安装Docker软件包
yum install -y docker-io
​
# 启动Docker服务
systemctl start docker.service
  • 导入镜像仓库
cat /mnt/CentOS-7.4-BaseImage.tar.gz | docker import - centos-tar:7.4.1708

docker import 命令用于将本地文件系统上的文件或目录导入为 Docker 镜像:
    docker import [OPTIONS] file/URL  [REPOSITORY[:TAG]]
  • 验证

通过 mkimage-yum.sh 脚本构建基础镜像

  • 安装第三方源
- CentOS 6.9系统(虚拟机-1):

rpm -Uvh https://dl.fedoraproject.org/pub/epel/6/x86_64/epel-release-6-8.noarch.rpm
rpm -Uvh https://rpms.remirepo.net/enterprise/remi-release-6.rpm

- CentOS 7.4.1708系统(虚拟机-2):

rpm -Uvh https://dl.fedoraproject.org/pub/epel/7/x86_64/Packages/e/epel-release-7-13.noarch.rpm
rpm -Uvh 
  • 安装和启动 Docker
yum install -y docker-io
systemctl start docker.service
  • 创建脚本文件
#mkimage-yum.sh脚本,这个文件就是 Docker 官方的创建镜像的脚本文件,URL 为:
https://github.com/moby/moby/blob/master/contrib/mkimage-yum.sh

脚本内容:
#!/usr/bin/env bash
#
# Create a base CentOS Docker image.
#
# This script is useful on systems with yum installed (e.g., building
# a CentOS image on CentOS).  See contrib/mkimage-rinse.sh for a way
# to build CentOS images on other systems.
​
set -e
​
usage() {
    cat << EOOPTS
$(basename $0) [OPTIONS] <name>
OPTIONS:
  -p "<packages>"  The list of packages to install in the container.
                   The default is blank. Can use multiple times.
  -g "<groups>"    The groups of packages to install in the container.
                   The default is "Core". Can use multiple times.
  -y <yumconf>     The path to the yum config to install packages from. The
                   default is /etc/yum.conf for Centos/RHEL and /etc/dnf/dnf.conf for Fedora
  -t <tag>         Specify Tag information.
                   default is reffered at /etc/{redhat,system}-release
EOOPTS
    exit 1
}
​
# option defaults
yum_config=/etc/yum.conf
if [ -f /etc/dnf/dnf.conf ] && command -v dnf &> /dev/null; then
    yum_config=/etc/dnf/dnf.conf
    alias yum=dnf
fi
# for names with spaces, use double quotes (") as install_groups=('Core' '"Compute Node"')
install_groups=()
install_packages=()
version=
while getopts ":y:p:g:t:h" opt; do
    case $opt in
        y)
            yum_config=$OPTARG
            ;;
        h)
            usage
            ;;
        p)
            install_packages+=("$OPTARG")
            ;;
        g)
            install_groups+=("$OPTARG")
            ;;
        t)
            version="$OPTARG"
            ;;
        \?)
            echo "Invalid option: -$OPTARG"
            usage
            ;;
    esac
done
shift $((OPTIND - 1))
name=$1
​
if [[ -z $name ]]; then
    usage
fi
​
# default to Core group if not specified otherwise
if [ ${#install_groups[*]} -eq 0 ]; then
    install_groups=('Core')
fi
​
target=$(mktemp -d --tmpdir $(basename $0).XXXXXX)
​
set -x
​
mkdir -m 755 "$target"/dev
mknod -m 600 "$target"/dev/console c 5 1
mknod -m 600 "$target"/dev/initctl p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full c 1 7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null c 1 3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ptmx c 5 2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random c 1 8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tty c 5 0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tty0 c 4 0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urandom c 1 9
mknod -m 666 "$target"/dev/zero c 1 5
​
# amazon linux yum will fail without vars set
if [ -d /etc/yum/vars ]; then
    mkdir -p -m 755 "$target"/etc/yum
    cp -a /etc/yum/vars "$target"/etc/yum/
fi
​
if [[ -n "$install_groups" ]]; then
    yum -c "$yum_config" --installroot="$target" --releasever=/ --setopt=tsflags=nodocs \
        --setopt=group_package_types=mandatory -y groupinstall "${install_groups[@]}"
fi
​
if [[ -n "$install_packages" ]]; then
    yum -c "$yum_config" --installroot="$target" --releasever=/ --setopt=tsflags=nodocs \
        --setopt=group_package_types=mandatory -y install "${install_packages[@]}"
fi
​
yum -c "$yum_config" --installroot="$target" -y clean all
​
cat > "$target"/etc/sysconfig/network << EOF
NETWORKING=yes
HOSTNAME=localhost.localdomain
EOF
​
# effectively: febootstrap-minimize --keep-zoneinfo --keep-rpmdb --keep-services "$target".
#  locales
rm -rf "$target"/usr/{{lib,share}/locale,{lib,lib64}/gconv,bin/localedef,sbin/build-locale-archive}
#  docs and man pages
rm -rf "$target"/usr/share/{man,doc,info,gnome/help}
#  cracklib
rm -rf "$target"/usr/share/cracklib
#  i18n
rm -rf "$target"/usr/share/i18n
#  yum cache
rm -rf "$target"/var/cache/yum
mkdir -p --mode=0755 "$target"/var/cache/yum
#  sln
rm -rf "$target"/sbin/sln
#  ldconfig
rm -rf "$target"/etc/ld.so.cache "$target"/var/cache/ldconfig
mkdir -p --mode=0755 "$target"/var/cache/ldconfig
​
if [ -z "$version" ]; then
    for file in "$target"/etc/{redhat,system}-release; do
        if [ -r "$file" ]; then
            version="$(sed 's/^[^0-9\]*\([0-9.]\+\).*$/\1/' "$file")"
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fi
    done
fi
​
if [ -z "$version" ]; then
    echo >&2 "warning: cannot autodetect OS version, using '$name' as tag"
    version=$name
fi
​
tar --numeric-owner -c -C "$target" . | docker import - $name:$version
​
docker run -i -t --rm $name:$version /bin/bash -c 'echo success'
​
rm -rf "$target"
  • 导入镜像
chmod 755 mkimage-yum.sh
./mkimage-yum.sh centos-mkimage

两种方法比较

由上述可知,通过 tar 打包创建的基础镜像的体积大约是通过mkimage-yum.sh脚本创建的基础镜像的3倍左右。这是由于前者是基于最小化安装的 CentOS 系统而创建的,而后者是从 CentOS 官方源安装必要的软件包而创建的,前者比后者多安装了很多软件包,包括邮件工具、设备驱动程序,等等。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:

  • 通过 tar 打包创建:基础镜像体积较大,但可以按照需求自由定制,适用于各种版本的CentOS系统,灵活度较高
  • 通过 mkimage-yum.sh 脚本创建:基础镜像体积较小,但只能安装官方源支持的软件包,并且只适用于最新版本的 CentOS 系统

镜像的构成

准备文件

先找一个边角简单的镜像下载解压,准备好单独的目录,因为如果直接是centos的解压出来删不掉,bin,etc之类的会变成红黑色

docker pull zxs/nginx:v1
docker images
docker save -o nginx.tar zxs/nginx:v1
mkdir nginx
mv nginx.tar nginx
cd nginx/
ls
tar -xvf nginx.tar

镜像内容详解

file

一层一层看看

[root@localhost] ls 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
json  layer.tar  VERSION

json

相关的元数据

[root@kube-master01 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]# cat json |jq
{
  "id": "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",
  "parent": "1990f205e35e95d03e96de11d73fa30916c9368841821afad456d484b586a99b",
  "created": "1970-01-01T08:00:00+08:00",
  "container_config": {
    "Hostname": "",
    "Domainname": "",
    "User": "",
    "AttachStdin": false,
    "AttachStdout": false,
    "AttachStderr": false,
    "Tty": false,
    "OpenStdin": false,
    "StdinOnce": false,
    "Env": null,
    "Cmd": null,
    "Image": "",
    "Volumes": null,
    "WorkingDir": "",
    "Entrypoint": null,
    "OnBuild": null,
    "Labels": null
  },
  "os": "linux"
}

version

[root@kube-master01 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]# cat VERSION
1.0
  • 规范版本,因为docker是从1-1.5的,所以有很多服务和他的功能差不多,于是云原生容器基金会 CNCF制定了一些规范,所有的镜像必须按照规范来制作,不然一家公司一个规范,整个行业就乱套了。当然,为了感谢docker,docker的所有镜像都可以在其他服务中使用,也就是其他服务也最起码要符合docker的规范

layers

可以看到当前的layer解压出来的是nginx的网页缺省文件

[root@kube-master01 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]# tar -xvf layer.tar
usr/
usr/local/usr/local/nginx/
usr/local/nginx/html/
usr/local/nginx/html/index.html

这里解压出来的是基础镜像,也就是根目录

file

这一层是nginx的源码包
file

这一层是nginx的编译安装,在编译的过程中对这些目录进行了改变
file

  • 所以层级是:基础镜像——源码包——编译安装——首页文件

这个是镜像ID的json文件,保存元数据,而且这是 所有层 的json的合并结果!是增量结果

file

manifest

是仓库的清单文件,!而且这里有组成镜像的顺序!

[rootalocalhost nginx]# cat manifest.jsonjdrootalocalhost
[
  {
    "Config":"465f4d61dd93783960186f9451d0b0cbccb645e33527dcab224605375433bd6f.ison",
    "RepoTags":[
        "zxs/nginx:v1"
    ].
    "Layers":[
        "34dfcb87035d49398a076e833d1ceb9fb216cd6647e391384528f4e124bb07f4/layer.tar".
        "3e03ad7c2743ca78f1ac11170463012b175a32bc6c00446716d93667b3b51d64/layer.tar",
        "a5aa60be4fd0837ef1d3c33a9fa3e56b998471ef869f7aaefed7f25afab19722/layer.tar",
        "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/layer.tar'
        ]
    }
]
[rootalocalhost nginx]#

repositories

写了一点描述加上MD5

[rootalocalhost nginx]# cat repositories
{"zxs/nginx:v1": {"new1":"1e7a6af88d20204edbc8ffc4a474e6b17ffb95e4a4895d3129ef32cf3ab1ed28"}}

Dockerfile

Dockerfile相当于写一个剧本,之后所有的会按照你的剧本唱戏,一点一点搭起服务

目前镜像的制作有两种方式

  • 容器——保存为——镜像(前提是必须能启动起来)
  • dockerfile——build——镜像

dockerfile底层原理

  • 是把当前dockerfile所在的目录整个打包发给docker服务器(server端),因为可以跨主机,所以必须是整个目录,不然服务器不知道去哪个目录找(不知道你的dockerfile在哪个文件)

  • 所以打包的目录文件会很大,最好的办法就是创建一个单独的目录放dockerfile

  • 在可写层执行一条指令,然后封装,在读取,再封装,也就是说最多只有128层,换句话说,dockerfile文件最多只有128行

  • dockerfile执行的时候原理是每一行都会去创建一个容器,在那个容器中进行文件的设置,并且在完成后自动删除,可以在标签中验证

    file

dockerfile语法

编辑好dockerfile文件后,用

docker build -t 指定镜像名 . (可选--no-cache)

[TOC]

FROM(指定基础 image)

构建指令,必须指定且需要在 Dockerfile 其他指令的前面。后续的指令都依赖于该指令指定的 image。FROM 指令指定的基础 image 可以是官方远程仓库中的,也可以位于本地仓库

FROM centos:7.2
FROM centos

MAINTAINER(用来指定镜像创建者信息)

构建指令,用于将 image 的制作者相关的信息写入到 image 中。当我们对该 image 执行 docker inspect 命令时,输出中有相应的字段记录该信息。

MAINTAINER  wangyang "wangyang@itxdl.cn"

LABEL(将元数据添加到镜像)

标签的定义
# 指令将元数据添加到镜像。`LABEL` 是键值对。要在 `LABEL` 值中包含空格,请像在命令行中一样使用引号和反斜杠
LABEL "com.example.vendor"="ACME Incorporated"
LABEL com.example.label-with-value="foo"
LABEL version="1.0"
LABEL description="This text illustrates \
that label-values can span multiple lines."

# 多行标签定义方式
LABEL multi.label1="value1" multi.label2="value2" other="value3"
LABEL multi.label1="value1" \
      multi.label2="value2" \
      other="value3"
标签的继承

基础或父镜像(FROM 行中的镜像)中包含的标签由您的镜像继承。如果标签已经存在但具有不同的值,则最近应用的值将覆盖任何先前设置的值

查看镜像标签
$ docker image inspect --format='' myimage
案例
# dockerfile
FROM busybox
LABEL author=wangyanglinux
CMD echo wangyanglinux

# 构建镜像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docker build -t wangyanglinux:0.0.1 . --no-cache

# 安装 jq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yum install epel-release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yum install jq

# 查看标签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docker image inspect wangyanglinux:0.0.1 --format "{{json .ContainerConfig.Labels}}" | jq
{
  "author": "wangyanglinux"
}

RUN(安装软件用)

构建指令,RUN 可以运行任何被基础 image 支持的命令。如基础 image 选择了 Centos,那么软件管理部分只能使用 Centos 的包管理命令

RUN cd /tmp && curl -L 'http://archive.apache.org/dist/tomcat/tomcat-7/v7.0.8/bin/apache-tomcat-7.0.8.tar.gz' | tar -xz 
RUN ["/bin/bash", "-c", "echo hello"]

由于每行指令都是新建一个容器执行,所以不能

file

可以写在一行,中间用&& 或者 ; ,这样还可以节省行数
但是如果需要安装的版本不一样,那就不如分开写

#比如:
RUN 编译安装nginx
RUN 编译安装php
RUN 编译安装mysql5.6
  • 所以我们习惯把一个软件的命令写在一行
    而且基础只要有一点点不一样,后续的都相同。那么都不能重用,那就需要把常用的一些指令放在前面,一直到不一样的地方再改

USER(设置container容器的用户)

设置指令,设置启动容器的用户,默认是 root 用户

USER daemon  =  ENTRYPOINT ["memcached", "-u", "daemon"]  

EXPOSE(指定容器需要映射到宿主机器的端口)

设置指令,该指令会将容器中的端口映射成宿主机器中的某个端口。当你需要访问容器的时候,可以不是用容器的 IP 地址而是使用宿主机器的 IP 地址和映射后的端口。要完成整个操作需要两个步骤,首先在 Dockerfile 使用 EXPOSE 设置需要映射的容器端口,然后在运行容器的时候指定 -P 选项加上 EXPOSE 设置的端口,这样 EXPOSE 设置的端口号会被随机映射成宿主机器中的一个端口号。也可以指定需要映射到宿主机器的那个端口,这时要确保宿主机器上的端口号没有被使用。EXPOSE指令可以一次设置多个端口号,相应的运行容器的时候,可以配套的多次使用 -p 选项

# 映射多个端口  
EXPOSE port1 port2 port3  

# 随机暴露需要运行的端口
docker run -P image

# 相应的运行容器使用的命令  
docker run -p port1 -p port2 -p port3 image  

# 还可以指定需要映射到宿主机器上的某个端口号  
docker run -p host_port1:port1 -p host_port2:port2 -p host_port3:port3 image  

ENV(用于设置环境变量)

构建指令,在 image 中设置一个环境变量。设置了后,后续的 RUN 命令都可以使用,container 启动后,可以通过 docker inspect 查看这个环境变量,也可以通过在 docker run --env key=value 时设置或修改环境变量。假如你安装了 JAVA 程序,需要设置 JAVA_HOME,那么可以在 Dockerfile 中这样写:

ENV JAVA_HOME /path/to/java/dirent

ARG(设置变量)

起作用的时机
  • arg 是在 build 的时候存在的, 可以在 Dockerfile 中当做变量来使用
  • env 是容器构建好之后的环境变量, 不能在 Dockerfile 中当参数使用
案例
# Dockerfile
FROM redis:3.2-alpine

LABEL maintainer="wangyanglinux@163.com"

ARG REDIS_SET_PASSWORD=developer
ENV REDIS_PASSWORD ${REDIS_SET_PASSWORD}

VOLUME /data

EXPOSE 6379

CMD ["sh", "-c", "exec redis-server --requirepass \"$REDIS_PASSWORD\""]
FROM nginx:1.13.1-alpine

LABEL maintainer="wangyanglinux@163.com"

RUN mkdir -p /etc/nginx/cert \
    && mkdir -p /etc/nginx/conf.d \
    && mkdir -p /etc/nginx/sites

COPY ./nginx.conf /etc/ngixn/nginx.conf
COPY ./conf.d/ /etc/nginx/conf.d/
COPY ./cert/ /etc/nginx/cert/

COPY ./sites /etc/nginx/sites/

ARG PHP_UPSTREAM_CONTAINER=php-fpm
ARG PHP_UPSTREAM_PORT=9000
RUN echo "upstream php-upstream { server ${PHP_UPSTREAM_CONTAINER}:${PHP_UPSTREAM_PORT}; }" > /etc/nginx/conf.d/upstream.conf

VOLUME ["/var/log/nginx", "/var/www"]

WORKDIR /usr/share/nginx/html

ADD(从 src 复制文件到 container 的 dest 路径)

ADD <src> <dest>  
        <src> 是相对被构建的源目录的相对路径,可以是文件或目录的路径,也可以是一个远程的文件 url;
        <dest> 是 container 中的绝对路径
  • src:原路径,也就是当前dockerfile所在的相对路径,而且可以写url,下载地址,并且只要是压缩包就会自动解压,解压好坏看情况,如果把一堆目录压缩之后,ADD会解压,反而不好
  • dest:就是容器内部的路径
  • COPY不能写URL,也不能解压

COPY (从 src 复制文件到 container 的 dest 路径)

COPY <src> <dest> 

VOLUME(指定挂载点)

设置指令,使容器中的一个目录具有持久化存储数据的功能,该目录可以被容器本身使用,也可以共享给其他容器使用。我们知道容器使用的是 AUFS,这种文件系统不能持久化数据,当容器关闭后,所有的更改都会丢失。当容器中的应用有持久化数据的需求时可以在 Dockerfile中 使用该指令

FROM base  
VOLUME ["/tmp/data"]  

WORKDIR(切换目录)

  • 设置指令,可以多次切换(相当于cd命令),对RUN,CMD,ENTRYPOINT生效
  • 这是默认的登录路径,比如centos就在根下,wordpress就在/var/www/html/下
    而且可以和RUN配合,比如安装nginx,./configure的时候,如果有默认目录就不用写在一行了
WORKDIR /p1 WORKDIR p2 RUN vim a.txt

CMD(设置 container 启动时执行的操作)

  • 设置指令,用于 container 启动时指定的操作。该操作可以是执行自定义脚本,也可以是执行系统命令。该指令只能在文件中存在一次,如果有多个,则只执行最后一条
  • 默认启动命令,有两个使用机会,start和run的时候会被使用
CMD echo “Hello, World!” 

ENTRYPOINT(设置container启动时执行的操作)

设置指令,指定容器启动时执行的命令,可以多次设置,但是只有最后一个有效。

ENTRYPOINT ls -l 

该指令的使用分为两种情况,一种是独自使用,另一种和 CMD 指令配合使用。当独自使用时,如果你还使用了 CMD 命令且 CMD 是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命令,那么 CMD 指令和 ENTRYPOINT 会互相覆盖只有最后一个 CMD 或者 ENTRYPOINT 有效

CMD echo “Hello, World!” 
ENTRYPOINT ls -l
# CMD 指令将不会被执行,只有 ENTRYPOINT 指令被执行  

另一种用法和 CMD 指令配合使用来指定 ENTRYPOINT 的默认参数,这时 CMD 指令不是一个完整的可执行命令,仅仅是参数部分;ENTRYPOINT 指令只能使用 JSON 方式指定执行命令,而不能指定参数
CMD中括号的是选项,ENTEYPOINT中括号内的是命令

FROM ubuntu  
CMD ["-l"]  
ENTRYPOINT ["/usr/bin/ls"]

CMD 与 ENTRYPOINT 的较量

官方释义:https://docs.docker.com/engine/reference/builder/#cmd

cmd 给出的是一个容器的默认的可执行体。也就是容器启动以后,默认的执行的命令

FROM centos
CMD echo "hello cmd!"

docker run xx 
==> hello cmd!

# 如果我们在 run 时指定了命令或者有entrypoint,那么 cmd 就会被覆盖。仍然是上面的 image。run 命令变了:
docker run xx echo glgl
==> glgl

cmd 是默认体系,entrypoint 是正统地用于定义容器启动以后的执行体

FROM centos 
CMD ["p in cmd"]
ENTRYPOINT ["echo"]
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docker run --name test1  ent:v1
p in cmd
[root@k8s-master01 testd]# docker run --name test2 ent:v1  p in run
p in run

# ENTRYPOINT shell 模式任何 run 和 cmd 的参数都无法被传入到 entrypoint 里。官网推荐第一种用法
FROM centos
CMD ["p in cmd"]
ENTRYPOINT echo
  • CMD (Command)
    想象一下,你有一个玩具机器人,CMD就是告诉机器人它应该默认做什么动作。比如,你设定它默认跳一支舞。但如果有一天你想要机器人做别的事情,比如唱歌,你只需要告诉它“唱首歌”,它就会停止跳舞,转而唱歌。这就是CMD的作用,它设定了默认的动作(命令),但你可以随时改变它。

  • ENTRYPOINT (Entry Point)
    现在,想象你有一个遥控车,ENTRYPOINT就像是车的引擎。不管你想要车做什么,比如前进、转弯或者倒车,首先得有引擎让它动起来。所以,ENTRYPOINT设定了车必须要有的引擎,也就是主要的命令。然后,你可以通过遥控器(相当于docker run命令中的参数)来告诉车具体要做什么动作,比如前进或者转弯,但引擎(ENTRYPOINT)是一直在运行的。

  • 总结
    CMD就像是机器人的默认动作,可以被随时更改。
    ENTRYPOINT就像是遥控车的引擎,是必须的,而且它会一直运行。你可以通过遥控器给它不同的指令,但它始终是车的核心。

  • 在Docker的世界里,CMD通常用来提供默认的参数或者命令,而ENTRYPOINT则用来确保容器总是以特定的命令开始运行。你可以把CMD看作是可选的配件,而ENTRYPOINT则是必不可少的部件。

ONBUILD(在子镜像中执行)

ONBUILD 指定的命令在构建镜像时并不执行,而是在它的子镜像中执行
扩展:比如Tomcat中有一个webapp,里面那个root每次都要清空,就可以在调用下面写个ONBUILD

ONBUILD ADD . /app/src
ONBUILD RUN /usr/local/bin/python-build --dir /app/src

STOPSIGNAL signal

STOPSIGNAL 指令设置将发送到容器以退出的系统调用信号。这个信号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无符号数字,与内核的syscall表中的位置相匹配,例如9,或者是SIGNAME格式的信号名,例如:SIGKILL

SIGHUP 1 A 终端挂起或者控制进程终止

SIGINT 2 A 键盘中断(如break键被按下)

SIGQUIT 3 C 键盘的退出键被按下

SIGILL 4 C 非法指令

SIGABRT 6 C 由abort(3)发出的退出指令

SIGFPE 8 C 浮点异常

SIGKILL 9 AEF Kill信号

SIGSEGV 11 C 无效的内存引用

SIGPIPE 13 A 管道破裂: 写一个没有读端口的管道

SIGALRM 14 A 由alarm(2)发出的信号

SIGTERM 15 A 终止信号

SIGUSR1 30,10,16 A 用户自定义信号1

SIGUSR2 31,12,17 A 用户自定义信号2

SIGCHLD 20,17,18 B 子进程结束信号

SIGCONT 19,18,25 进程继续(曾被停止的进程)

SIGSTOP 17,19,23 DEF 终止进程

SIGTSTP 18,20,24 D 控制终端(tty)上按下停止键

SIGTTIN 21,21,26 D 后台进程企图从控制终端读

SIGTTOU 22,22,27 D 后台进程企图从控制终端写

SHELL (覆盖命令的shell模式所使用的默认 shell)

Linux 的默认shell是 [“/bin/sh”, “-c”],Windows 的是 [“cmd”, “/S”, “/C”]。SHELL 指令必须以 JSON 格式编写。SHELL 指令在有两个常用的且不太相同的本地 shell:cmd 和 powershell,以及可选的 sh 的 windows 上特别有用

HEALTHCHECK (容器健康状况检查命令)

HEALTHCHECK [OPTIONS] CMD command
    [OPTIONS] 的选项支持以下三中选项
        --interval=DURATION 两次检查默认的时间间隔为 30 秒
    --timeout=DURATION 健康检查命令运行超时时长,默认 30 秒
    --retries=N 当连续失败指定次数后,则容器被认为是不健康的,状态为 unhealthy,默认次数是3

    CMD后边的命令的返回值决定了本次健康检查是否成功,具体的返回值如下:
        0: success - 表示容器是健康的
        1: unhealthy - 表示容器已经不能工作了
        2: reserved - 保留值

HEALTHCHECK NONE

# 第一个的功能是在容器内部运行一个命令来检查容器的健康状况
# 第二个的功能是在基础镜像中取消健康检查命令
# 为了帮助调试失败的探测,command 写在 stdout 或 stderr 上的任何输出文本(UTF-8编码)都将存储在健康状态中,并且可以通过 docker inspect 进行查询。 这样的输出应该保持简短(目前只存储前4096个字节)
注意

HEALTHCHECK 命令只能出现一次,如果出现了多次,只有最后一个生效

模板
HEALTHCHECK --interval=5m --timeout=3s \
CMD curl -f http://localhost/ || exit 1
查看容器的健康状态
$ docker inspect –format ‘{{json .State.Health.Status}}’ cID

扩展

docker  history   镜像名   --no-trunc
可以看到制造镜像的全过程

file

男孩子都是香香软软的小猪
暂无评论

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


				
|´・ω・)ノ
ヾ(≧∇≦*)ゝ
(☆ω☆)
(╯‵□′)╯︵┴─┴
 ̄﹃ ̄
(/ω\)
∠( ᐛ 」∠)_
(๑•̀ㅁ•́ฅ)
→_→
୧(๑•̀⌄•́๑)૭
٩(ˊᗜˋ*)و
(ノ°ο°)ノ
(´இ皿இ`)
⌇●﹏●⌇
(ฅ´ω`ฅ)
(╯°A°)╯︵○○○
φ( ̄∇ ̄o)
ヾ(´・ ・`。)ノ"
( ง ᵒ̌皿ᵒ̌)ง⁼³₌₃
(ó﹏ò。)
Σ(っ °Д °;)っ
( ,,´・ω・)ノ"(´っω・`。)
╮(╯▽╰)╭
o(*////▽////*)q
>﹏<
( ๑´•ω•) "(ㆆᴗㆆ)
😂
😀
😅
😊
🙂
🙃
😌
😍
😘
😜
😝
😏
😒
🙄
😳
😡
😔
😫
😱
😭
💩
👻
🙌
🖕
👍
👫
👬
👭
🌚
🌝
🙈
💊
😶
🙏
🍦
🍉
😣
Source: github.com/k4yt3x/flowerhd
颜文字
Emoji
小恐龙
花!
上一篇
下一篇